本會消息
2020-08-24【全教產新聞稿】解決精神病患者的犯罪問題 全教產建議政府投資幼教
全教產建議政府投資幼教
發稿單位/新聞聯絡人: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理事長 林碩杰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政策部主任 吳南嬿
許多民眾都無法接受「嘉義殺鐵警案、弒母剁頭案的兇嫌得到無罪判決」,但接下來政府為了安撫民心,只提出要在兩個月內設置「司法精神病院」;此二案之共同點,即兇嫌之精神異常,但設置「司法精神病院」,並無法治本,且這類似「當犯罪率不斷上升,就蓋更多監獄」的道理。
全教產質疑,政府沒有專責團隊,研究這類精神病犯人的成長史,並用預防的態度來制定政策,降低這類精神病犯人之產生。
為何這類人的成長史會如此重要?這是因為兒童成長過程中是否得到安全感、是否受虐,對兒童的精神狀況及未來發展都會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如果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得到安全感,成為安全型依附的兒童,他就比較容易擁有自信心,在生活中比較自立、自信;相對地,若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獲得安全感的兒童,就有較大機率成為人際關係中之加害人或被害人,亦較容易有濫用藥物、社交疏離、精神疾病等問題。
擁有安全型依附之嬰兒雖然不見得能完全逃過精神疾病,但會降低發展這類疾病的機會。但矛盾—抵抗型依附嬰兒到了青春晚期,比較可能出現焦慮症。逃避型依附嬰兒比較可能表現攻擊性,並發展外化行為問題,如:毆打同儕、桀傲不馴、與人爭吵等(註1)。
當民眾為這類精神病罪犯被判無罪感到忿忿不平時,更需要思考的是,政府有沒有為降低這類犯罪制定出相對應的政策?還是只選擇用消極的方式,花一筆錢設置這類人的安置機構?全教產建議政府應有效能地【投資幼教】,尤其是投資新生兒、幼兒之父母的訓練課程,研究顯示,如果能訓練嬰兒父母,加強父母認識孩子的情感訊號,正確詮釋孩子情感訊號的意義,並採取恰當的回應措施,就能大大提升孩子的安全感,讓他們成為安全型依附的兒童。更重要的是,當這些安全型依附的兒童長大後,他們所產下的孩子,大多數也會是安全依附型的兒童。請問,若政府將經費投資在此,是不是遠比花錢設司法精神病院更有建設性和未來性?
經濟學家蒂莫西.巴蒂克 (Timothy Bartik)曾指出,在幼兒教育中多投資1美元,當地居民的平均所得就會成長2.78美元,是一比三的報酬率,有些甚至高達一比十六的報酬率。(註2)這樣的報酬率是單純只設立「司法精神病院」能達成的嗎?也許,政府為了應付燃眉之急,必須儘快設立「司法精神病院」將這類人與社會隔離,但全教產更期待政府趕快制定有前瞻性的幼教政策,以更有效能的方式投資幼教、投資未來,才是促進社會幸福和諧之道。
註1:不同依附類型的資料摘自美國柏克萊大學心理學博士Matthew Hertenstein所著的「以貌取人—再也不會看錯人」。
註2:請參閱蒂莫西.巴蒂克 (Timothy Bartik)的演講:投資學齡前教育的經濟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