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最新消息

  • 2023-06-19【全教產新聞稿】 【老師路口幫孩子擋車,教育部:愛心】 【老師教室幫孩子餵藥,教育部:......?】 【全教產:教育部未明確規範前,老師應停止幫忙家長在校餵藥!】

    【老師路口幫孩子擋車,教育部:愛心】
    【老師教室幫孩子餵藥,教育部:......?】
    【全教產:教育部未明確規範前,老師應停止幫忙家長在校餵藥!】


    發稿單位/新聞聯絡人: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理事長 林碩杰


        近日新北市教保員疑似餵藥事件引發風坡,多個縣市亦徹查幼兒園稽查不當情形。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接獲國小一、二年級會員老師反應:有家長要老師幫孩子餵藥,可是孩子中午若飯吃太慢、匆忙放學,常常一忙就忙到忘了中午餵藥,或者孩子把藥置放於老師桌上,放學忘了帶回去,結果引起家長不滿,責怪老師害孩子因此延誤療程,換來家長白眼及謾罵,家長甚至認為老師不盡責。

        以ADHD學生為例,中午放學前要再吃半顆利他能,造成老師每天需拿藥給他們。若老師拒絕餵藥,家長不滿,時有抱怨老師服務不周,但是,老師有餵藥之義務嗎?建議家長應訓練孩子自己吃藥。 

        也有孩子早上在家該吃的藥,家長卻要孩子帶到學校來要求老師餵,明明是可在家吃完藥再來校;於是老師跟孩子溝通是否改為吃完藥再來校,家長得知後極不諒解,並到處告狀說:「老師餵個藥是會怎樣嗎?」

        另有課間服藥,或是課堂中需服藥、點眼藥水的案例,老師常會因課務或班務耽誤時間,但家長要求的是抗生素等需準時服用之藥品,造成老師備感壓力,引起糾紛又遭責罵。

        有的家長直接在聯絡簿上寫要求餵藥,老師還沒同意,藥就由孩子送過來了;許多老師反應,為什麼家長該做的事情,卻要老師來做呢?老師有餵藥的義務嗎?為避免產生餵藥之糾紛,也讓老師專心班務,請教育部規範或建議家長勿委由老師餵藥。

        曾有高中老師表示,家長要求中午盯著學生吃感冒藥,老師告知高中生需學習自主,只提醒,不干涉。結果惹來家長不悅,說以前「國中小老師都會幫忙餵藥」。

        藥物之使用並非老師之專業,應回歸家庭管理,教育部應釐清家長之責任,維護老師之專業立場,勿再讓餵藥成為無妄之災。
    more
  • 2023-06-12【自由時報】特幼生助理員補助差很多 全教產:公立附幼應有相同待遇

    特幼生助理員補助差很多 
    全教產:公立附幼應有相同待遇


    2023/06/12 09:02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今天質疑,非營利幼兒園收身障生,教育部有補助,但公立國小附幼收身障生,教育部卻沒有補助,呼籲中央應與地方齊心改善差別待遇。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林碩杰表示,桃園市公立幼兒園所教師為身心障礙幼生請命,平平都是桃園的未來主人翁,為何公立的特幼生助理員時數「比」非營利幼兒園「差很多」,質疑差別待遇不合理。

    林碩杰表示,依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非營利幼兒園及職場互助教保服務中心作業要點附表一「非營利幼兒園補助基準」,每個非營利幼兒園特幼生每達2人,就配置一名助理人員每日最高4小時(即每週20小時)的時數,若招收中重度、情緒障礙等特殊情況補助更多。另外補助準公共化幼兒園之額度亦與非營利幼兒園的補助差不多,反而公立國小附幼只能在縣市政府貧窮預算下苟延殘喘。

    桃園市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熊書顯表示,以非營利幼兒園每達2人配置一名助理人員每日最高4小時為標準,分析桃園市32所公立國小附設幼已回傳之資料發現,多數園所均未達到非營利幼兒園標準之一半,有的園所甚至是0時數,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特幼生之助理員時數「不如」非營利幼兒園,嚴重差別待遇。

    熊書顯表示,特幼生於生活自理方面如用餐、穿鞋及上廁所等,常常跟不上普通幼生;在主題活動的學習時,精細的手部動作及操作步驟的順序常無法獨自完成,必需有1對1之照顧。而有情緒問題之幼生常哭鬧不停、干擾上課、做危險動作或攻擊班上同學,讓班級運作及課程活動無法進行,影響其他幼生的受教權。

    熊書顯指出,2名教師要同時照顧班上20多名3至5歲之幼兒本來就很吃力,加上特幼生人數大都超過2個,當助理員人力時數不足時,除導致特幼生自理能力緩慢及學習動機低落外,恐也降低整體教學服務品質,特幼生更需要完整之教育服務,期望教育部及桃園市府比照非營利幼兒園,補足公立附幼特幼生之助理員時數,勿讓差別待遇降低幼生之受教品質。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330775
    more
  • 2023-06-12【全教產新聞稿】 【「非營利幼兒園」收身障生:教育部有補助】 【「公立國小附幼」收身障生:教育部0補助?】 【全教產:中央應與地方齊心改善差別待遇】

    【「非營利幼兒園」收身障生:教育部有補助】
    【「公立國小附幼」收身障生:教育部0補助?】
    【全教產:中央應與地方齊心改善差別待遇】


    發稿單位/新聞聯絡人: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理事長 林碩杰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接獲會員陳情:桃園市公立幼兒園所教師為身心障礙幼生(以下簡稱特幼生)請命,平平都是桃園的未來主人翁,為何公立的特幼生助理員時數「比」非營利幼兒園「差很多」,請問教育部、請問桃園市政府,這樣的差別待遇合理嗎?

        經查「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非營利幼兒園及職場互助教保服務中心作業要點」附表一「非營利幼兒園補助基準」,每個非營利幼兒園特幼生每達2人,就配置一名助理人員每日最高4小時(即每週20小時)的時數,若招收中重度、情緒障礙等特殊情況補助更多。另外補助準公共化幼兒園之額度亦與非營利幼兒園的補助差不多。但是,公立國小附幼因得不到教育部關愛的眼神,只能在縣市政府「貧窮預算」下苟延殘喘。

        若以非營利幼兒園每達2人配置一名助理人員每日最高4小時為標準,由桃園市32所公立國小附設幼已回傳之資料(附圖)來分析,發現多數之園所均未達到非營利幼兒園標準之一半,有的園所甚至是0時數。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特幼生之助理員時數「不如」非營利幼兒園,嚴重差別待遇!

        教學現場之教師指出,特幼生於生活自理方面如用餐、穿鞋及上廁所等,常常跟不上普通幼生;在主題活動的學習時,精細的手部動作及操作步驟的順序常無法獨自完成,必需有1對1之照顧。而有情緒問題之幼生常哭鬧不停、干擾上課、作危險動作或攻擊班上同學,讓班級運作及課程活動無法進行,影響其他幼生的受教權。目前,兩位教師要同時照顧班上二十幾位3-5歲之幼兒本來就很吃力,加上特幼生人數大都超過2個,當助理員人力時數不足時,除導致特幼生自理能力緩慢及學習動機低落外,恐也降低整體教學服務品質。

       「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尤其是特幼生更需要完整之教育服務,期望教育部及市府比照非營利幼兒園,補足公立附幼特幼生之助理員時數,別讓差別待遇降低幼生之受教品質。

     
    more
  • 2023-06-02【全教產新聞稿】【故入人罪】不當懲處遭教育部打臉!國光中學利用請假時間差惡整老師!

    【故入人罪】不當懲處遭教育部打臉!國光中學利用請假時間差惡整老師!


    ●新聞聯絡人: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教學部主任 何耿旭


        國立中山大學附屬國光高級中學教師因課程有連堂需求,向校方遞送調課申請表,教學組長口頭表示好,沒有拒絕教師之調課申請;等到調課事實發生一個星期後才通知教師未同意調課,事後以曠課登記,故意陷人於罪!遭教育部中央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評議決定申訴有理由,原措施撤銷!
     
      國光中學的背景原為中油為提供員工子女教育所設之私立學校,2005年2月1日,私立國光高中與私立國光國中等二校改制公立並隸屬於國立中山大學。雖然現在改成國立學校,但校內的氛圍跟行事與一般公立學校落差甚大,仍然承襲之前私立時代的威權做法。教師於事前將調課申請表交給教學組長,業經教學組長口頭表示「好」,最後核定調代課申請表之權責人居然是校長,等不同意的批示送達教師,早就過了申請調課的時間,事後還用「未經學校同意,不得自行調代課。自行調代課者,以缺課論」的理由將申請調課教師曠課登記。送調課申請的時候不說不同意,送了才批示不同意,要批不同意也早一點批示,如果這不是惡整,什麼才叫惡整?
     
      教師的請假流程需要處理職務及課務,常見的是校內跑請假流程通常曠時費日,但校內行政處室各司其職,教務處及學務處管理課務或職務,只要請假教師將交接的事宜交代清楚,在不影響學生受教權的狀況下,一般學校不會刻意刁難教師的請假。國光中學連一張小小的調代課申請也要校長同意才能同意調課,著實令人匪夷所思。
    more
  • 2023-06-01【中時新聞網】學術研究費加薪幅度差很大 全教產:歧視中小學老師

    學術研究費加薪幅度差很大
    全教產:歧視中小學老師


    2023/06/01 13:33  中時  林志成

     
    政府決定明年為軍公教人員加薪,其中在學術研究費方面,中小學教師加4%、大學教師則加15%,引發質疑。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林碩杰表示,政府這種差別的加薪方式,是在歧視中小學教師,非常不可取。
      
    政府這次為軍公教加薪,在中小學教師師方面,包括本薪、學術研究費及主管加給均加4%;大學教師則在本薪及主管加給加4%,但學術研究費則加15%。整體來說,中小學教師的薪水是加4%,但大學教師的薪水卻加了約1成。

    林碩杰說,中小學和大學教師的薪資都包含學術研究費,但加薪幅度卻不同,而且差距非大,這對中小學教師很不公平,也是一種歧視。

    此外,林碩杰表示,這次中小學教師調薪也包含主管加給,但卻不包括導師職務加給及特教職務加給。現在中小學導師職務加給每月是3000元、特教職務加給則是1800元,導師和特教老師的工作都非常辛苦,但卻很多年不調整,對這些人很不公平。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601003093-260405
    more
  • 2023-05-24【中時新聞網】公職律師得擔任學校訴訟代理人 全教產憂他們成官方打手

    公職律師得擔任學校訴訟代理人
    全教產憂他們成官方打手


    2023/05/24 10:31 中時 林志成

     
    立法院昨日三讀通過《律師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新增「公職律師」制度,他們得擔任政府機關或公立學校之訴訟代理人,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對此表示憂心,由於公職律師必須遵守公務員服務法,將來是否成為官方打手來打擊基層及工會,這是基層教師最大的疑慮。

    根據統計,近年來律師錄取人數大增,例如110年律師考試(一試)錄取3059名,律師考試(二試)錄取940名;111年律師考試(一試)錄取3150名,律師考試(二試)錄取913名。

    全教產理事長林碩杰說,律師錄取人數大增下,平均分配到的執行業務案量相對降低,也可能造成部分律師收入不穩,故基層教師所反應的,通過這項修法是否幫律師們安排工作之疑問,並非空穴來風。

    法務部表示這次修法是因應社會多元發展及民眾權利意識高漲,為協助解決政府機關構及公立學校推動業務過程,能妥適處理日益漸增的法律諮詢及訴訟等案件,並保障公務員法律權益。

    林碩杰說,近年來,各級學校校事會議、調查小組、及勞資爭議等案量大增下,公職律師應是政府省錢打官司、處理涉法案件之利器。

    依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解聘不續聘停聘或資遣辦法,目前各級學校校事會議須有「教育學者、法律專家、兒童及少年福利學者專家或社會公正人士1人」,調查小組也得由校外教育學者、法律專家、兒童及少年福利學者專家等人員擔任,多數學校均直接聘請校外律師以求公正;而工會與學校間之調解、仲裁、裁決等勞資爭議案件,學校也多直接聘請校外律師接案。

    林碩杰認為,如今新增公職律師於政府或學校,政府將可於省下可觀之律師費後,大「打」出手?此外,由於公職律師必須遵守公務員服務法,將來是否成為官方的打手來協助政府管制學校,已造成基層教師的憂慮。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524001831-260405?chdtv
    more
  • 2023-05-27【全教產新聞稿】 【交通部想將交通教育工作甩鍋給教育部】 【網友:這部門要不要原地解散?】 【全教產:支持】

    【交通部想將交通教育工作甩鍋給教育部】
    【網友:這部門要不要原地解散?】
    【全教產:支持】


    發稿單位/新聞聯絡人: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理事長 林碩杰


    依據媒體報導5月24日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中,立委陳椒華針對「交通3E」中的「Education教育」提出臨時提案,要求交通部會同教育部釐清分工權責,不過卻發生交通部竟要將文字改成「教育部應會同交通部研議交通安全教育綱領之可行性,釐清分工權責」,簡單來說就是交通部意圖將教育青少年交通安全的工作全部推卸給教育部,立委陳椒華表示自己是在交通部提案,並非在教育部提案,也質疑如果全部推給教育部,他們能有多少資源確保交通安全方面的執行成效與品質?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發現交通部每年補助各縣市政府辦理學校交通安全教育相關研習或體驗活動之經費少得可憐,若僅以六都公立學校計算:臺中市111年公立學校平均每校接受交通部補助2106元、臺南市111年公立學校平均每校接受交通部補助1965元、臺北市111年公立學校平均每校接受交通部補助1063元、 桃園市111年公立學校平均每校接受交通部補助1004元、高雄市111年公立學校平均每校接受交通部補助2537元、 新北市111年公立學校平均每校接受交通部補助1243元。

    事實上,以此等經費,要聘請講師所需之講師費根本不夠,遑論辦理體驗活動或交通安全教育相關研習;結果,交通部竟還想將教育道路安全的業務甩鍋給教育部,交通部原本權責內須規劃、測量與施工之交通相關業務又都做得讓民眾不滿意,真的是要考慮將交通部就地解散?

    交通部以「貧窮預算」補助各級學校交通安全教育相關研習或體驗活動,又想將交通教育工作甩鍋給教育部,將來是否也要將交通安全教育失敗之責任完全歸咎於學校教師呢?交通部可以全身而退?這不是我們要的交通部。

     
    more
  • 2023-05-24【全教產新聞稿】 【立院三讀通過新增「公職律師」制度】 【這是幫律師們安排工作嗎?】 【還是政府透過律師管制學校?】 【全教產:確有疑慮】

    【立院三讀通過新增「公職律師」制度】
    【這是幫律師們安排工作嗎?】
    【還是政府透過律師管制學校?】
    【全教產:確有疑慮】


    發稿單位/新聞聯絡人: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理事長 林碩杰


            立法院日昨三讀通過「律師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新增「公職律師」制度,明定公職律師得擔任政府機關或公立學校之訴訟代理人,公職律師兼具公務員及律師雙重身分,應加入地方律師公會。

        有基層教師反應,這是幫律師們安排工作嗎?還是政府透過律師管制學校?

        依據媒體報導近年來律師錄取人數大增,例如110年律師考試(一試):錄取3,059名,律師考試(二試):錄取940名。111年律師考試(一試)錄取3,150名,律師考試(二試):錄取913名;律師錄取人數大增下,平均分配到的執行業務案量相對降低,也可能造成部分律師收入不穩,故基層教師所反應的,是否幫律師們安排工作之疑問,並非空穴來風。

        雖然法務部表示這次修法是因應社會多元發展及民眾權利意識高漲,為協助解決政府機關構及公立學校推動業務過程,能妥適處理日益漸增的法律諮詢及訴訟等案件,並保障公務員法律權益。但是包括近年來,各級學校校事會議、調查小組、及勞資爭議等案量大增下,公職律師應是政府省錢打官司、處理涉法案件之利器。依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解聘不續聘停聘或資遣辦法,目前各級學校校事會議須有「教育學者、法律專家、兒童及少年福利學者專家或社會公正人士一人」,調查小組亦得由校外教育學者、法律專家、兒童及少年福利學者專家等人員擔任,多數學校均直接聘請校外律師以求公正;而工會與學校間之調解、仲裁、裁決等勞資爭議案件,學校亦多直接聘請校外律師接案;如今新增公職律師於政府或學校,政府將可於省下可觀之律師費後,大「打」出手?此外,由於公職律師必須遵守公務員服務法,將來是否成為官方的打手,受上級之命打擊基層、打擊工會,協助政府管制學校呢?這是基層教師最大的疑慮。
    more
  • 2023-05-22【中時新聞網】高中生學的本土語言長輩聽不懂 全教產指這政策已淪為鬧劇

    高中生學的本土語言長輩聽不懂
    全教產指這政策已淪為鬧劇


    2023/05/22  11:53  中時 林志成

     
    去年9月起本土語言課程在各高中職如火如荼展開,但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今表示,這政策未做好完善師資、課程安排、妥善規畫,尤其當課本的閩南語字連閩南語流利的家人長輩都看不懂,或者有學生反應在校學習的本土語言,長輩聽不懂,本土語言課程已被戲稱為一場鬧劇。
     
    依據高中生的反應,目前本土語言授課老師多為原校其他科目之教師,這樣的課程真能夠系統性教導學生本土語言嗎?此外,讓學生依其自身母語來選課,必面臨師資不足、成本過高,但若只開設當地常見之本土語言,可能又讓其他族群之學生無法學習到自身母語,喪失本土語言課程原先之美意。

    全教產理事長林碩杰表示,目前只有2學分之高一本土語言課程的教材並不實用,本土語言課程應注重聽與說,不該讓考試降低學生之學習意願、不該過度注重書寫、不該變成一堆音標和奇怪的繁體字,而是應加強於生活中之應用,如果生活上完全用不到,那就算上完課、學了也無實際價值。

    林碩杰說,語言類課程所需要的時間遠超過兩學分之課程內容,但高中生又要面對各次段考、學測之負擔,恐無法抽出更多時間練習該項語言,勢必會壓縮到有限的自主學習、探索時間,學生壓力大增、負擔過重,也會對本土語言失去興趣。

    林碩杰指出,目前本土語言設為必修,許多學生只會應付了事,淪為表面工夫,已有許多師生認為必修改為選修較合宜,也可適時提供更多選修本土語言之誘因,或許會更適合。

    林碩杰表示,教育部不應急於實施此政策,因為培養優秀之本土語言教師比快速通過教育政策並施行來得重要。教育部應該檢討兩學分的本土語言課程是否真的有達到推廣的效果,或是要繼續用無效的教學方式來讓孩子們認識自己的母語?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522001966-260405?chdtv
    more
  • 2023-05-22【全教產新聞稿】 【本土語言課程之亂?】 【兩學分本土語言課程耗時遠大於想像】 【全教產:高中生哀鴻遍野】

    【本土語言課程之亂?】
    【兩學分本土語言課程耗時遠大於想像】
    【全教產:高中生哀鴻遍野】


    發稿單位/新聞聯絡人: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理事長 林碩杰


        去年(111學年)九月開學以來,本土語言課程已於各高中職如火如荼展開,但本土語言師資並未充分培育,師資不足以納入全國各高中本土語言課程裡,而且一方面透過國際接軌、雙語政策等要求學生英文程度升級,一方面又要求要加強本土語言,徒增學生許多課業壓力;依據高中生之反應,目前本土語言授課老師多為原校其他科目之教師,質疑這樣的課程真能夠系統性教導學生本土語言並將其完整保存嗎?此外,讓學生依其自身母語來選課,必面臨師資不足、成本過高,但若只開設當地常見之本土語言,可能又讓其他族群之學生無法學習到自身母語,喪失本土語言課程原先之美意。教育部不應急於實施,因為培養優秀之本土語言教師比快速通過教育政策並施行來得重要。

        據反應,目前只有兩學分的高一本土語言課程之教材並不實用,本土語言課程應注重聽與說,不該讓考試降低學生之學習意願、不該過度注重於書寫、不該變成一堆音標和奇怪的繁體字,而是應該加強於生活中之應用,如果生活上完全用不到,那就算上完課學了也無實際價值,亦可多注重賞析的部分,且應從小就開始學,目前的高中生卻是突然加了兩學分進去,還要考音標,如此作法,其效果恐適得其反。

        語言類課程所需要的時間遠超過兩學分之課程內容,但高中生又要面對各次段考、學測之負擔,恐無法抽出更多時間練習該項語言,亦勢必會壓縮到有限的自主學習、探索時間,學生壓力大增、負擔過重,亦會對本土語言失去興趣。目前設為必修,許多學生只會應付了事,淪為表面工夫,已有許多師生認為必修改為選修較合宜,亦可適時提供更多選修本土語言之誘因,或許會更適合。

        目前這種未做好完善師資、課程安排、妥善規劃之政策只會造成教師和學生的困擾,尤其當課本之閩南語字連閩南語流利的家人長輩都看不懂,或者有學生反應在校學習之本土語言,長輩聽不懂,而學生卻需要學習這些時,本土語言課程已被戲稱為一場鬧劇,教育部應該檢討兩學分的本土語言課程是否真的有達到推廣的效果,或是要繼續用無效的教學方式來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母語?
    more
  • 2023-05-16【自由時報】週休3日若成真 全教產:寒暑假將消失

    週休3日若成真
    全教產:寒暑假將消失


    2023/05/16 10:12[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

     
    有網友發起連署要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週休3日的國家。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今發聲明反對,理事長林碩杰表示,如果改成週休3日,兒童快樂的寒暑假將消失。

    林碩杰表示,表示,依課綱規定,學校全年授課日數以200天(不含國定假日及例假日)為原則,若改為週休3日,勢必會壓縮到寒暑假,扣除年假後,寒暑假幾乎都要上課,暑假約僅剩2週,也就是說從前的兒童快樂暑假將不再出現,而教師因目前無法定特休,未來政府可能還要再額外撥經費補償教師之特休假。

    此外,林碩杰指出,一旦實施週休3日,每個禮拜五孩子們都放假,但他們的爸爸媽媽可能要上班,這些孩子們沒地方去,可能會有安全疑慮等問題發生;當然也可能促成安親班或補習班於每周五之需求大增,讓家長大傷荷包。

    林碩杰認為,週休3日也可能會造成各個行業之減薪問題,尤其不利於低薪工作者;若把每天上班時間會拉長,則恐有過勞及影響家庭等狀況發生。週休3日的前提是確保不會減薪,雇主及政府的心態是關鍵。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302805
    more
  • 2023-05-16【全教產新聞稿】 【週休三日?】 【若維持200天授課天數 寒暑假恐將消失】 【全教產:須有全面性之配套 】

    【週休三日?】
    【若維持200天授課天數  寒暑假恐將消失】
    【全教產:須有全面性之配套 】


    發稿單位/新聞聯絡人: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理事長 林碩杰


       日前有網友發起連署,要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週休三日」的國家。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理事長表示,依課綱規定學校全年授課日數以200天(不含國定假日及例假日)為原則,故若改為「週休三日」,勢必會壓縮到寒暑假,扣除年假後,寒暑假幾乎都要上課,暑假約僅剩2周,也就是說從前的兒童快樂暑假將不再出現,而教師因目前無法定特休,未來政府可能還要再額外撥經費補償教師之特休假。

        此外,「週休三日」一旦實施,若是每個禮拜五當天孩子們都放假,問題是他們的爸爸媽媽如果都還要上班,沒有配合週休三日的話,這些孩子們沒地方去,可能也會有安全疑慮等問題發生;當然也可能促成安親班或補習班於每周五之需求大增,讓家長大傷荷包。

        「週休三日」亦可能會造成各個行業之減薪問題,尤其不利於低薪工作者;若把每天上班時間會拉長,恐有過勞及影響家庭等狀況發生,雇主及政府之心態將成「週休三日」是否可行之重要關鍵,尤其需要全面性配套措施,而薪資不減應是重要前提。

     
    more